团情快讯
【三下乡专题】文学院“三下乡”团队走进皖北农村开展调研活动
作者:   来源:    点击数:次   发布时间:2019/07/21

流火的七月,文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国家重点团队——皖北新农村青年观察团,深入农村,亲身感受建国70年来的时代变迁,体验美丽乡村的建设,见证百姓的幸福生活。

7月9日,团队成员们走进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小岗村四十余载的变迁,恰似一个缩影,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特色的“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当年农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南来北往的游客;友谊大道两侧,农家乐、特产店林立;村头改革大道两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正火热建设;一栋栋粉墙黛瓦的徽派小楼错落有致,楼内自来水、天然气、宽带等设施一应俱全;村中更不乏快递物流服务中心、“互联网+”体验中心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信息产业。团队成员们深深感受到,这是一个拥有厚重历史的乡村,是一个勇于创新谋发展的乡村,是人们迈向新时代的典型象征。

抵达小岗村时,是早上六点,蒙蒙的晨曦为小岗村披上了一层薄纱,静谧美好。站在村口,是一眼望不尽的康庄大道,鲜有人迹,耳边时时传来声声鸡鸣与清洁车的运作声。浏览过小岗村的整体外貌后,在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同学们分成两组前往村民家中,寻找并聆听发展的故事。“过去我们住的是茅草房,没有通电,点的是汽油灯,烧的是柴草,学校的设备也和现在没得比,做梦也想不到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感慨万千。严金昌的家里,当年讨饭用的花鼓如今也成了新鲜物件,花鼓唱词也从“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变成了今天“凤阳再不是旧模样,致富的道路宽又长”。

观察团在此次小岗村之行中还有许多意外收获,队员们接触到了“凤阳一绝”的花鼓和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凤阳凤画等一系列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凤画在民国时期曾一度绝迹,新中国成立后仅有少数几个继承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老凤画家们意气风发。如今,凤阳凤画正以绚丽多彩的风姿进入千家万户。凤画继承人为我们现场作画,展示了凤画专属绘画技巧,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让队员们大开眼界。

小岗一行,同学们受益匪浅,但观察的脚步并未停下,观察团的同学们冒着酷暑,继续分组深入到淮北、宿州、蚌埠、阜阳等地,用青年的眼光观察新农村,在山乡巨变中树立了坚定民族自豪感。7月10日,队员龙慧婷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濉溪镇八里村,她的父亲是一名个体经营户,得知女儿暑期实践活动的主题后,他激动地拿出了自己当年的小学毕业照,照片已然模糊泛黄,但依稀可见正值少年的稚嫩脸庞。从照片中可以看出,那时的教室仅是两排矮矮的平房,学生们体育课的场地就是“教学楼”前那块水泥地。如今,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有了政策帮扶,资金投入,农村学校无论基础设施,还是教师队伍的配备,都近乎完善。

科技引领创新,乡村企业专业化、集团化的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新机遇。7月15日团队成员吉星同学来到了蚌埠市怀远县张圩村,村子位于怀远县荆山镇西部,西与河溜镇罗兴庄村交界,南临芡河,水质优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张圩村在新时代的推动下,结合自身良好的水质发展了龙虾养殖业,张圩村龙虾养殖基地300余亩,商品龙虾200吨,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依托,建成集科技化、生态化、设施化、休闲化为一体的专业化、开放式、园林式的综合种养基地。基地成立后,以流转土地、招募用工等方式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利用国家产业扶贫政策,与贫困户联手创业,切实做到互惠互利,共谋发展,让贫困户早日摆脱贫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参加皖北新农村青年观察团,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一直有一股热情支撑着我,在采访的过程中,我真实地感受到每一位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凝聚在一起就是一股振奋人心的力量!”队员罗捷激动地说道。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新中国70年来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外观上,更在于精神,每走进一个地方,都能深深感受到村民心中的满满的幸福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培育了团队精神,锤炼了品德意志。祖国之发展,祖国之未来在于青年,青年观察团的队员们时刻铭记着肩上的时代使命,将加倍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学生通讯员 苏慧敏 吉星)

上一条:【三下乡专题】学生四成服务大厅“与星同行”志愿者团队开展“关爱自闭症,点亮孤独星“暑期实践活动
下一条:【三下乡专题】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赴太湖县西冲村看望暑期 “三下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