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实践
【三下乡】探寻“千万工程”样本 安庆师大学子助力和美乡村振兴
作者:   来源:    点击数:次   发布时间:2025/07/19

如何依托自然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产业、文化、旅游三者有机融合发展?带着问题,7月8日至7月11日,“青·行知”安庆师范大学青年文化传媒中心“绿水青山绕宜秀,乡村振兴画卷展”暑期社会调研团前往安徽省安庆市罗岭镇小龙山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在这个入选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的美丽乡村,团队成员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将青春力量注入乡村振兴。

用金融力量提升“一村两品”经济效益

三角树屋、鸟巢房、太空舱……调研团首先来到民宿聚集处考察当地特色民宿产业的发展。这里的民宿千宿百态、万种风韵,现代化的设计与自然美景相融。金融工程专业2023级(3)班的张佳怡通过分析民宿旅客量大小的变化发现,节假日房间基本上爆满,工作日较少有旅客入住民宿。对此,她提出,当地民宿可以运用金融工程中的定价模型,根据旅游淡旺季、节假日、周末等不同时段,结合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动态调整房价,以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272B7

团队成员调研社区土地利用情况

民宿只是“一村两品”中的一品,那另一品是什么呢?调研团在走访村民家中时发现,许多村民家中都有罐装的茶叶,罐子上“龙山云雾”四个大字吸引了团队成员们的注意,其标签上写着原产地是小龙山社区,原来这茶叶是当地自产的品牌,也就是“一村两品”中的另一品。

茶叶销售渠道窄、销售量较小的问题在调研团研究当地茶叶销售情况后显露出来,“可以利用金融手段加大品牌推广投入,如开展广告宣传、参加茶叶展会等。运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优化产品包装和营销策略。”张佳怡根据自身所学金融知识给出建议,此外,还可以引入金融资本,延伸产业链,开发茶食品、茶用品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借助供应链金融,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保障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渠道稳定。

13BF6

社区党委副书记汪飞向调研团介绍社区产业发展

用生态力量迸发“一村两景”活力

奇峰、秀水、神石、幽洞、白玉兰……巨石山的自然风光多种多样。小龙山社区背倚重峦叠嶂的小龙山脉,西临碧波荡漾的菜子湖,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巨石山和菜子湖就是“一村两景”中的两景。在前往巨石山和菜子湖的马路边,有着大量的农作物种植地,调研团就农作物展开调研。

“瓜蒌不仅根系发达能改良土壤,生态效益突出,其市场价值也较高,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但不足的地方在于社区部分种植地仍采用传统人工浇灌技术,效率较低,同时面临着病虫害的潜在风险。”生物技术专业2023级(2)班的叶子悦提出,瓜蒌根系较发达,有一定耐旱性,地下块根怕涝,积水超过24小时易腐烂,因此需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雨季及时清沟排水。此外,辣椒对水的要求比较严格,整枝打杈可以优化植株生长状态,让养分更集中地供给果实,去掉没用的“杂枝”,让植株把力气都用在“结果”上,同时让生长环境更健康,减少病虫害,最终实现“多结果、结好果”。

965C7

团队成员学习瓜蒌种植知识

用科技力量传承“一村两韵”

低矮的瓦房,弯腰的老人,泥制的陶罐,这是“狮岭龙窑制陶技艺”的缩影,十几代人在这里守护着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传统古老制陶手艺,该手艺于2024年被列为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淘泥、摞泥、拉坯、印坯、捺水……制窑需要十几个步骤,并且全程都是纯手工操作。现在的传承人大多年纪较长,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传承该手艺,知道此手艺的人也为数不多。

“我们可以运用虚拟现实为参观者提供虚拟游览体验,展示龙窑历史、烧制工艺等,助力文化传承。”针对泥窑文化的传承问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班的杨春雨结合自身所学计算机技术提出建议,此外,还可以开发“工匠经验检索系统”,新手烧窑时输入当前窑内状态,包括原料类型、烧制阶段,系统会调出历史上老工匠处理类似情况的语音记录、操作视频和对应数据曲线,像“翻查老师傅笔记”一样快速获取参考,让隐性经验显性化,也让更多的人可以更近距离的感受龙窑文化。

1FD58

调研团和正在制窑的工人合影

在社区路边的墙壁上有着五颜六色的墙绘,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黄梅戏、泥窑、状元文化。泥窑文化是“一村两韵”中的一韵,另一韵则是状元文化。小龙山社区素有“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美誉,清朝状元龙鲤门的故居就在社区内。美术学专业2023级(1)班的房贵云注意到墙绘的主题性不明确,她认为,墙绘内容要突出故事延展性和趣味解说性,可借助电子屏等设备解说内容,这样更能吸引游客的注意,同时也能让他们对墙绘的内涵理解得更透彻。

66AE1

团队成员调研社区墙绘内容

此次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调研,是青年文化传媒中心团队在实地走访小龙山社区建设的现状、挖掘地方特色非遗文化、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团队通过问卷调研与实地观摩,记录了小龙山社区的“一村两品”“一村两韵”“一村两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把“知”融入行”,每一步都踩实了“知行合一”的成长印记,以实际行动让青春在服务与奉献中绽放光彩。

6DF52

团队成员在社区门口合影

(撰稿:徐自宇 摄影:杨京 张佳怡 审核:汪洋)


下一条:【三下乡】从沉默到合唱 “音为爱”用音乐解开乡村儿童“心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