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有停有顿、刚柔结合,舞者要赋予舞蹈生命力”“乐曲演奏的基本功底得打牢”“古筝合奏考验大家的默契,要注意整体节奏”……近日,音乐学院“音为爱”教育关爱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安庆市怀宁县腊树初级中学,为该校40余名“留守”学生送去古筝、竹笛、舞蹈、合唱等艺术课程,着力于将专业特长与传承红色基因、聚焦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结合,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实践团成员化身“小老师”,在课堂上为他们讲解乐理知识、舞蹈技巧,编排爱国爱党、劳动教育等主题的特色节目,开展系列活动。
40余名“留守”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或特长,选择不同类型的艺术课程,分类分班学习,为期两周。为了最大化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多门课程同时教学,“小老师”们授课陪练全程跟进。通过数天教学,不少原本艺术“零基础”的学生也能认识简谱、哼唱曲调,部分学生甚至能够完整地弹奏一首作品。
袅袅古筝开“心扉”
“弹古筝看起来很优雅,我一直很想试试。”作为古筝的狂热“粉丝”,查新越曾经看到表妹学习古筝,内心对它充满了向往,那时的一曲《青花瓷》让她至今记忆犹新,但由于农村缺乏专业艺术教育资源,学习古筝的想法被一再搁置。当得知有机会学习古筝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每天训练时,查新越总是提前到达课堂,课下仍在对照曲谱练习。短短数天时间,她便能将一首《南泥湾》完整地弹奏出来,得到“小老师”的夸奖,她感到满满的成就感。
课上练习演奏,课下背诵曲谱、复习知识,查新越很快便掌握了古筝曲《南泥湾》相关的基础音乐知识,但这次“古筝之旅”并没有那么顺利,最开始她只是“将弦弹出声音”,弹奏无章法可言,并未如愿地展现心中理想的优雅演奏。经过“小老师”指导、示范、一点点抠细节,她逐渐学会了如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拨弦、发音,指法逐渐熟练起来。“父母非常支持我,还商量给我买一架古筝。”谈到这,查新越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她非常期待未来有机会和表妹一起合奏,将古筝演奏作为兴趣爱好,一直坚持下去。
悠扬笛音抚心弦
嘴唇自然闭合,双手轻握竹笛,一曲细腻悠扬的笛声响起,竹笛组的学生钱雯雯流畅地吹出一曲《芦花》,生动地演绎了作品里的乡愁情爱与国家大义,赢得了在场学生的阵阵掌声。从最初吹不响竹笛,到能够完整地吹出一首曲子,“小老师”将她的进步看在眼里,对她赞许有加。然而这些肯定的背后都是钱雯雯每天在课堂上5个小时全神贯注地训练,回家后再挤出3个小时练习的辛苦付出,遇到难处时她甚至需要重复吹奏十遍以上。“初期学习竹笛非常有挑战性,掌握指法后吹起来就会非常‘顺手’。”
因为喜爱音乐,而平常难以接触到专业的艺术培训,钱雯雯此前自学过竖笛和乐理知识,那时只能依靠“自己琢磨”,并不够专业。“相比于竖笛,吹竹笛需要更绵长的气息,这是我目前所欠缺的。”按部就班地跟随“小老师”学习,她学会了如何吐气、纳气以延长气息。“老师的点拨让我茅塞顿开,为我解决了许多演奏难题。”在她看来,“小老师”给予的专业指导让她的成长开启了“二倍速”,耐心细致的教学使她心生暖意。
婀娜舞姿寻热爱
摆臂、抬腿、提胯、转圈……舞蹈组的学生董明珠凭借流畅的动作成为领舞,自小学习跳舞,她已经有近十年的舞龄,曾经拿过许多舞蹈奖项,但由于学业压力逐渐增加,学习功课几乎占据了她全部时间,很少有整块时间练习一支舞蹈。董明珠身边也很少有同学接触过专业舞蹈培训,这次的舞蹈学习再次唤起了她对舞蹈的热爱。
跟随“小老师”的手势与脚步,董明珠常常观看一两遍示范就能将动作复盘出来,每天休息前她都会在脑海中将动作再回顾一遍。在训练的过程中,“小老师”细心地分解动作,一遍遍地纠错,董明珠很快便成为她的“迷妹”。“我能感受到老师对舞蹈真挚的热爱,美好而纯粹,就像舞蹈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课余,她还会将自己的心得和技巧与其他同学分享,帮助她们更好地掌握动作。
“不少农村学生很难长期稳定地接受专业艺术教育,他们的性格往往相对内敛,我们希望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给予腊树初中的留守学生切实的关爱和陪伴,帮助他们打开艺术的‘心扉’,丰富生活、树立自信。”实践团队长杨正鹏表示,实践团成员本着利用专业特长服务社会的宗旨,丰富乡村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艺术教育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活”起来,入脑入心。
据悉,该实践团队至今已经与腊树初中结对开展了3年“送教送培”活动,百余名学生接受了暑期艺术教育。腊树初级中学校长史志学表示,“音为爱”教育关爱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活动将高校与农村中学联系起来,填补了腊树初中在艺术教育的稀缺,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培养兴趣爱好、提升艺术素养,带领学生体验特色劳动教育的乐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撰稿:学生记者 方锴 摄影:学生记者 方银 方锴 编辑:江伟 审核:肖之进 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