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里面流淌的不是水,而是中华民族半个世纪的梦想与执着……”4月16日,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曹彦鹏做客“敬敷大讲堂”,给400余名师生带来了以“红旗渠精神与党的成功密码”为主题的党史学习教育辅导报告会,报告会由校党委书记许继荣主持。
河南林县“人工天河”红旗渠于1960年开工,历时十年,削平1250个山头、开凿211个隧洞、挖砌了2225万立方米土石……曹彦鹏教授通过一个个具体数字对红旗渠工程展开介绍,“挖砌的土石如果垒成宽2米高3米的墙,能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曹彦鹏指出,伟大奇迹的出现离不开人民的红旗渠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山穷、水穷、地穷、人穷”,这是没修建红旗渠时林县的真实描述,缺水是导致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曹彦鹏从“红旗渠工程为什么修、怎么修、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这三个方面出发讲述了修建红旗渠的艰苦过程和期间发生的许多感人故事。
“一部林县志,漫卷荒旱史。”曹彦鹏通过展示当年保留下来的珍贵影像和文字资料,再现了红旗渠工程的建设过程。为了解决严重缺水的问题,林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30万人,10个春秋,仅靠一锤一钎一双手,硬是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凿出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最终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
“作为后辈的我只看到祖国的辉煌,对于祖国的发展中的困难了解的少之又少。通过这次讲座,我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广播电视学2020(1)班的夏自豪深有感触,“我们后辈应该好好学习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为建设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讲座是安庆师范大学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之一,许继荣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人民前仆后继、百折不挠、不懈奋斗,展现了崇高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范,红旗渠精神闪烁着时代的政治光芒,在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具有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
就进一步做好学校党史学习教育,许继荣要求,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要充分认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从党史学习中提升本领素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二要坚持以学促行,提升学习实效。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个方面,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各环节,结合师生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特色活动,打造品牌,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师生获得感与幸福感。三要做好结合文章,统筹抓好落实。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结合起来,与当前正在推进的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一体化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和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以更优良的作风、更严格的措施为师生办好实事,把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开新局、起好步的强大动力,凝聚起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报告会后,曹彦鹏教授与部分学院师生代表举行座谈,就如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行交流。
(撰稿:东佳杨 马一丹 摄影:刘思 审核: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