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马伯庸做客敬敷大讲堂,作“历史中的大与小”主题讲座。讲座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徐晓宁主持,6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抓住普通人的情绪,才能带着温度去理解历史。”玄奘故里石碑背后的故事,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士兵家书,南阳汉画石刻中砖匠笔下的家庭生活,宫廷记录中的南越王与故乡的枣树……马伯庸聚焦历史的微观细节,摘取数段历史“切片”,通过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史料和一幕幕生动诙谐的故事,引领听众跨越时空,走进历史深处的细节,将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背后有血有肉、细腻真实的小人物、小事件娓娓道来,并将其推演到波澜壮阔的大历史之中。“只有了解足够多的‘小’,才能对‘大’有更感性、更规律的认识。”阅读历史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与人物内心同频共振,“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历史才能活过来,才会有意义。”马伯庸进一步指出,从这一角度出发,历史上的许多事情皆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正是普通百姓的愿景汇聚成大历史的潮流,驱动着时代的风云变幻。” 他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史观,以普通人的视角,通过人性的方式去理解和阐释历史,以“小人物”揭开历史大帷幕,挖掘历史之大、洞察人性之真。“马克思曾表示,法国大革命如果没有拿破仑,也会出现另一个人替代他的作用。”马伯庸强调,个人看似对历史无足轻重,英雄人物看似被记录在史册上,但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始终是人民。
“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历史的深刻性与温度的?”交流环节中,青年学生们围绕自身在学习思考、阅读创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与马伯庸交流互动。
“我非常喜欢马伯庸老师的《长安十二时辰》,书中的每个小人物都有血有肉,这种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动了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级的毕晨悦坦言,“我们平时关注的都是一些大历史,但是当我们把视角放低,关注到一些小事上面,往往会对历史有更全面的理解。”
“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他们皆有着人类最朴素的情感。我希望青年们能关心历史中人性的变化,让历史映照进现实生活。”马伯庸表示。
徐晓宁在总结时指出,学好历史既要从大历史的全局视角俯瞰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发展脉络,也要从小历史的局部常态窥见细腻入微的文化流变。他希望青年学子要善于深入挖掘历史中大小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收获学识、见识,感受历史的温度、厚度,形成发展的定力、动力。
讲座前,校团委专门购置了一批马伯庸所著的代表作赠予青年学子,引导青年学子读书明智,马伯庸应邀为现场观众签名。讲座后,马伯庸还与青年学生代表围绕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度交流。(撰稿:苏月月 马雨扬 摄影: 陈东 黄藻龙 审核:汪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