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随着一曲《知否知否》的前奏响起,三位身着汉服的少女向我们款款走来。近日,文学院第38届“五月花”语言艺术晚会正式拉开了帷幕。文学院全体师生欢聚一堂,共同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语言艺术的舞台,歌舞器乐的盛会
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在开场舞《迷花醉》中,七位少女身着明艳的民族服装,彰显出青春的芳华,带来了浓浓的异域风情。民乐《烟雨行舟》,几位古衣女子,轻拨古筝,吹奏葫芦丝,为晚会增添了一丝清新淡雅之风。伴着现代感的旋律,热情似火的现代舞《Hate & Crazy》,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小品《欢喜冤家》中,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管昊天男扮女装,反串亮相。迭趣横生的情节,生动活泼的表演,让大家捧腹连连。

传承语言艺术,师生携手同行
“五月花”语言艺术晚会作为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持续关注与大力支持,文学院领导、指导老师和演职人员对本场晚会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与热情。晚会工作人员丁雨琛同学表示,晚会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同学和演职人员的努力付出,本次晚会从寒假开始准备,定主题、选节目,从开学到现在一直进行排练,共历时四个多月。
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黄晶晶今年已经是第18次观看五月花晚会了,“当年我也是五月花晚会的工作人员,所以对五月花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她认为,晚会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文学院学生的第二课堂,是专业实践的平台,是学生放飞梦想的舞台,是一代又一代中文学子的青春记忆;晚会不仅追求艺术性,而且注重教育性,是文学院美育实践平台,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她希望文学院学生能够借此平台,在自编、自导、自演中增强创作与创新能力,在与人的交流与磨合中培养才干,在作品的反复锤炼与排演中砥砺品格,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践行文化育人理念,代代相守品牌晚会
“五月花”语言艺术晚会历经39年岁月,坚持发扬语言艺术特色的初心始终不变,它镌刻出一代代文学院师生的文化基因,形成了我们共有的校园文化记忆。
晚会坚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充分展现学生风采。话剧《四世同堂》片段再现了抗战岁月,性格各异的齐家兄弟,走上了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成为时代缩影;朗诵《与妻书》两个林觉民的角色塑造,给舞台创造了空间感,陶金健和徐宇璠同学浑厚而富有深情的朗诵,仿佛带着观众穿越时光,回望革命战士林觉民的拳拳报国之心,身虽亡,风骨永存。这些节目通过创新表现形式,呼应着时代,引领着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9年来,文学院“五月花”语言艺术晚会,坚持以美育为中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紧扣时代脉搏,突出专业特色,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独有的育人模式;39年来,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文学院师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正是代代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愚公精神,才成就了“五月花”品牌晚会的璀璨历史。文学院将继续秉承文化育人理念,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与时代同行,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浪潮中奋勇当先,把文化的强大力量融入学生活动中去,培植新时代文化定力,彰显文化自信。(学生通讯员 周雨生 李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