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实践
【三下乡】安庆师大研究生调研黄山特色鳜鱼养殖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来源:    点击数:次   发布时间:2023/08/25

为探究特色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机制,切实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有效成果,8月14日,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实践团队来到黄山歙县槐塘村开展调研。领略新时代美丽乡村风貌,了解拥有皖南“第一华侨村”美誉的槐塘村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探寻智慧农业可持续发展样本。

走访特色产业:“美丽乡村”点亮“美丽经济”

稻田咖啡、墙绘涂鸦、欧式风格的乡村别墅、传统徽派农家小院……郑村镇槐塘村承载千年历史,坐落于徽州千年古城歙县,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实践团成员通过前期网络调研,了解郑村镇近年来的发展资讯,确定以槐塘村作为调研地点,旨在研究促动美丽乡村迸发经济活力的产业动力引擎,丰富“新农人”学术研究的相关案例。

实践团成员从郑村镇宣传委员方娜口中得知,臭鳜鱼品牌是黄山著名特产之一,但鲜活鳜鱼养殖成本大、养殖要求高、获取渠道少等因素一度成为制约品牌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郑村镇坚持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突破口,以发展特色鳜鱼养殖为抓手,依靠科技大力发展鳜鱼特色养殖,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今,有徽涵休闲农业有限公司出品的鲜活鳜鱼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市场竞争力强。

8月14日,在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与黄山徽涵休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刘玉兰总经理就公司经营现状及创业历程进行深入交流。刘玉兰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优渥的都市生活,选择返乡创业。“去年我们公司共投资2800万元,建成160个‘陆基鱼池’,发展陆基循环生态养殖,带动群众就业增收。2022年,基地实现年产鳜鱼8.5万公斤,年产值达5000万元。”黄山徽涵康养休闲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玉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

“您养殖鳜鱼的成本如何?公司是否存在资金困难的问题?您又是如何应对的?”实践团成员李燕提出了她的疑问。“公司一直采用滚动发展策略,在创立初期资金困难是‘兵家常事’。”刘玉兰表示,鳜鱼养殖是一项成本和技术要求双高的养殖业务,需要投入较高的饲料鱼、电力、人工成本等。其中储备饲料鱼的成本最高,大约二十、三十元一斤,每斤提供三千条鱼苗。此外,夏天的高温环境可能引致储备鱼苗死亡,从而对鳜鱼的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座谈交流中,刘玉兰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公司未来将计划投资1.35亿元建设占地271.95亩的大型鳜鱼综合基地,并打造创意养殖区、筹建养殖配套区、生态种养区、科普文娱区,建设专家综合工作站、鳜鱼文化馆及鳜鱼养殖技术培训基地,提供“学”“研”“销”“旅”综合服务。同时,公司将借助网络平台尝试线上销售,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鳜鱼全产业链发展,建成后预计带动周边农户就业200余人次。

实践团成员李燕从新媒体电商的视角,结合专业实习与兼职经验,对基地鲜活鳜鱼的宣传推广提出了多种思路,如通过制作专业的品牌宣传片、设计独特的品牌标识和包装,并在各个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和传播;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制作短视频介绍基地鲜活鳜鱼的养殖过程和特点,分享用户心得,开展优惠活动;发布基地鲜活鳜鱼的养殖知识、食谱搭配、健康饮食等相关文章吸引用户关注和访问等。相关建议得到了刘玉兰及相关负责人的肯定与赞扬。

了解先进技术:“智慧乡村”彰显“振兴魅力”

实践团走进黄山徽涵康养休闲农业有限公司鳜鱼养殖基地,160个集中排列的巨型养殖桶映入眼帘,原来这就是鳜鱼在陆地上的“家”。实践团成员从刘玉兰口中得知,陆基圈养是工厂化养殖的模式之一,具有占地少、产量高、效益好、质量优等优势,是一种独具特色、生态环保的养殖方式。

实践团成员俯身近距离观察直径6米,深度2.2米的鳜鱼圈养桶,努力寻找鳜鱼的“藏身之处”。“鳜鱼都生活在桶底,从外面看来当然‘不见踪迹’了。”相关负责人看出了实践团成员的疑惑,笑着解答道,目前鳜鱼养殖基地已经实现了工厂化全自动喂食,在手机上即可进行温度与菌群智能化检测,监测报告能够在手机上可视化展现。

“我们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合作,采用室内保温陆基圈养桶循环水养殖技术进行了试养鳜鱼。结合物联网智能化技术,大力发展了饲料鳜鱼养殖技术,成功降低养殖成本约5至6元/斤,并预计到2023年产量可达100万斤,到2025年可达300万斤。”通过刘总的介绍,实践团成员进一步了解了黄山徽涵康养休闲农业有限公司的技术更迭历程。

入户访谈调查:“问卷反馈”突出“振兴魅力”

为了更深入掌握槐塘村的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帮助破解“新农人”在乡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实践团分别从“村户家庭基本情况”“乡村产业与村户的土地流转情况”“外部政策基本情况”“‘新农人’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方面设计问卷,实地走访槐塘村,进行问卷发放和入户访谈。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新农人”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村民仅占36%;57%的村民表示自己比较了解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针对该情况,实践团成员通过面对面介绍讲解、发放宣传资料、收集村民的意见与需求等方式,开展乡村振兴政策入户宣传,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

实践团成员在调研中真切地感受到乡村的变化与发展,深入了解郑村镇在协调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与宝贵经验。与此同时,“新农人”刘玉兰以其返乡创业的亲身经历,激励团队成员及广大青年学子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争做投身乡村振兴的“新农人”,以实际行动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彰显青年担当。(撰稿:方博雅 摄影:刘馨 陶朔 审核:汪洋)

上一条:【三下乡】宣传油茶产业,助力农村发展 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宣传油茶产业,建设美好农村”实践团赴望江县古炉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下一条:【三下乡】文化为根,科技为叶:数理学院赴小岗村重走复兴路,探索乡村振兴“安徽样本”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