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河南籍新生张超男还沉浸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的喜悦中时,另一份惊喜也悄悄降临:尚未谋面的大学老师竟然提前来到了他的家中,进行家访。
在今年暑假中,安庆师范学院各院系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80余名教师,组成34支队伍,东至山东、西至四川、南至广西、北至内蒙古,对8个省市的7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了零距离大走访。这是安庆师范学院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省内外贫困生大回访活动。
实地考察,将关心带给学生
我校进行贫困生暑期回访活动已经有不少年了,今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涉及省外城市最多的一次。本次回访的学生,是学校在贫困生材料库中根据贫困程度分别选择的,分为“特别困难、经济困难、一般困难”三个类型。
不少回访的老师表示,只有亲身来到这些贫困生家里,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做“困苦”。一位参与回访的老师说,她来到一位农村学生家里,家长都是淳朴老实的人,看到老师来到自己的家里,感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端来家里仅有的几个破烂不堪的木板凳,站在旁边只是一直搓着手,一遍又一遍的说“谢谢你啊,谢谢老师,谢谢!” “当时我就在想,我们来学生家里,不是说送点补助金就是对他们的帮助了。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他们心灵上的东西,认真倾听他们生活中的不如意,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将关心带给他们。告诉他们国家有哪些政策可以帮助到他们,到当地政府去提一些建议,要一些政策帮助。甚至等到了学校,我们如何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考虑,并且应该做到的,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向他们表达关心。”这位老师说。
不仅是这一支队伍,几乎每一个回访队伍见到贫困生的家庭状况都很感慨。也因为亲眼看到了贫困生们的情况,更加坚定了大家做好这个工作的决心。没有任何一支回访队伍只是到学生家里看一看,考察一番就结束。他们都会坐下来,让学生家长握着他们的手,流着泪诉说家里的情况。在回访过程中,老师们都最大程度的保证不打扰学生和家长,不管家长多客气,不吃一口他们的东西。在仔细了解了学生的家庭状况之后,回访队伍会向家长以及周边邻居宣传解释国家、学校对待贫困生的一些补助政策,国家助学金如何帮助贫困生等问题。根据不同家庭的贫困情况,回访队伍还会给这些家庭一些补助金。对于学校的这种“接地气回访”,受到了当地居民的“追捧”,使他们对我校产生信赖之情。
在被回访的学生中,张超男是唯一的大一新生。在被我校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录取之后,学院领导在查询录取资料时,发现他家属于河南省定向计划的农村贫困地区。尽管张超男还没有踏入学校校园,但学校提前就给他送去了温暖。在回访活动中,学院党总支计裕人副书记以及辅导员一行几人带着慰问金敲响了他家的门,他的父母第一反应就是“不会是骗人的吧,大学还有家访?”张超男家在农村,村里人都以种植玉米为生。走到张超男家的地里,计裕人副书记才发现,原本在车里看着一望无垠的玉米,长势并不好,玉米结的也不多。这样一来张超男的学费就很成问题,计裕人副书记拿出了1000块学校给贫困生的慰问金送到张超男父母手里。学生和父母一时间感动的不知该说什么。看着他们激动的反映,回访队伍心里都很难受,这1000块钱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是多么迫切的需求。
设身处地,走学生回家的路
前往贫困生家的老师们,有的进了社区,有的进了农村,还有的踏上了草原,最北到了内蒙古,最南到了广西。而要说一路中经历最丰富的就是去往内蒙古回访的队伍了。从安徽安庆到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跨越3000公里的距离,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回访队伍一行四人亲身体验了学生的回乡路。
暑期里,内蒙古是旅游旺季,直达的车票几乎买不到。从安庆到合肥,从合肥到北京,再从北京到通辽。通辽是内蒙古的第一站。这是回访组花了一个下午时间根据12306网站的余票情况研究出来的出行路线。出发当天,为赶上火车的衔接时间,早上5点,回访队伍便从安庆向内蒙古进发,第二天早上到达第一站内蒙古通辽。为了节约时间,几位老师在火车站附近找了个旅馆,查询好到学生家的行车路线,租了一辆车,紧接着就出发了。但是回访的这一路,却并不如他们想象中的顺利。
由于不熟悉路线,车况也不好,学生家与家之间距离少的有300公里,多的有近千公里。一路上人烟稀少,特别是到了晚上,更是伸手不见五指。最让他们感到痛苦的是,路上的餐馆旅馆非常少,甚至连加油站都很难找到。这导致他们在路上经常遇到吃了这顿没下顿的情况。“那时我们才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鄂温克族自治旗是中国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大兴安岭西侧,呼伦贝尔大草原东南部,这里距蒙古国和俄罗斯都只有100多公里的距离,老师们要赶往这里慰问一个特困学生家庭。昏昏沉沉地过了一夜,醒来的回访队伍又要迎来长达两天的自驾车程。第一天的行程结束后,回访队伍已经精疲力竭,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好不容易遇见的几个旅馆却都已经满客了。最后他们找到一家私人旅馆,也只剩下一个房间了。两位男老师实在没办法住进了地下室,地下室没有窗子,也没有卫生间,也不干净。两位老师开了一天的车,又没吃什么东西,已经累得顾不上脏不脏,倒头就睡下了。
但这并不是回访团队遇到的最困难的事,在从学生家回去的路上,才着实让四位老师都担心了一番。车子连续开了7个小时以后,油表已经开始闪红灯了。这时的内蒙古却下起了难得的暴雨,回访团队的车正行驶在山区,开着大灯也不能够看清前方。隔着车窗,老师们看到外面的山犹如布上了一层雨幕。油不多了,又遇到这样的暴雨天气,车上的四个老师又饿又累又感到有些害怕。这时的开着车的夏建华老师也困得不行,他开始唱起了歌,一首接着一首。万鹏飞老师回忆起那时的情景笑着说:“夏老师后来和我说,他那时是把他会唱的歌唱了好几轮,撑着把车开到了住处。”
尽管回访的这一路十分辛苦,但每一位学生都会在他们离开时发来表达感谢的短信。“从安徽到内蒙这段距离我走了3年,我知道这段旅途有多么辛苦,几位老师千里迢迢来慰问我,我真的很感激,感激的词语无法表达我此时的心情。安徽到内蒙这段里程承载了太多太多,这里包含着学校、学院的关心和关爱,包含着我的梦想。虽然家里条件目前不是很好,但是我一直没有把贫穷当作我的借口,它只能是我不断的动力,我会一如既往,不负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期望,我会努力的!”这是一个学生给回访老师的短信留言。“看到学生的留言,我们很感动,也觉得自己这一趟来得值。”学生处副处长万鹏飞说。
家贫志坚,贫困生传递正能量
走过学生回家路的老师们,难以想象这些来自省外各地的学生们是怎样辗转来到学校的。尤其是家在内蒙古的学生们,来回7000公里的距离。他们上学要先坐乡镇的车到市区,再坐火车到黑龙江,从黑龙江转车到北京,然后才能到安庆。这样来回倒车,每次都要花费3天的时间。考虑到经费原因,他们只能坐硬座回家。只能在路程比较短的一段,选择坐卧铺来稍微减轻坐车的疲累。尽管这样累,学生们也没有想过放弃上学。
当被问为什么选择到这么远的地方上学时,学生表示“我想走出内蒙古,听说南方比较发达,想去南方看一看。”去南方的学校,想多学习知识,开拓眼界,改变家庭状况。这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走访期间,很多学生并不在家。为了凑齐学费,他们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学生,也都会帮助父母做农活。许多贫困生家庭,仅靠几亩地来维持生计。暑假期间,他们就会下农田干活。其中有一名学生,家里有十亩玉米地,他的工作就是给每块地浇水。十亩地,即使从早忙到晚,也没有办法全部浇完。加上暑期,天气炎热,浇水的工作不能停歇,所以他的暑假基本上是在家和玉米地之间奔波。
“草丛中有两间用黄土和稻草混合搭起的土坯房子,站在门外一只手便可以碰到屋顶。进了门,整个家里的摆设一目了然,一张土炕,一口被支起的锅,一个小柜子,这就是她的家。”这是学生处万鹏飞老师的回忆,他们一行人见到的一个学生家里的情形。“我们到她家的时候,她的一众亲戚正好来给她送上学的学费,她每年的学费都是靠亲戚们一点一点送来的。” 从亲戚那里听说了学生家庭的遭遇,每一位男老师都不禁落泪。看到老师的到来,学生并没有因为亲戚给她送钱上学而感到难为情,还很大方地向亲戚们介绍自己的老师。
“他们真的很自信,很乐观。”万老师回忆说。在她的记忆中,有一名男同学让他印象很深。来到镇上,远远地看到来接他们的学生正在挥手,他穿的衬衫,是学校建模大赛时的统一服装。他脸上挂着笑容,看到他们热情的打招呼。来到学生家里,虽然是家徒四壁,但家长还是拿出了最好的东西招待他们。在家长心中,孩子就是家里的希望,尽管现在家里不富裕,但是他们相信孩子的努力可以改变他们的现状。“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含义。它并不只是文字层面上的东西,而是真正的现实。所有的东西也许可以停止,但是教育不能停。”一位参与回访的老师说。
不少贫困生家庭给老师们的印象都是:家里的房子破旧,但墙壁上粘贴的那一张张奖状,却格外的显眼。家穷志不穷是他们共有的特点,这也让回访的老师们深受感动。“这是一个泪水与汗水交织的暑假。”一位参与回访的老师说,尽管很辛苦,但是学生带给他们的是震撼。老师们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却从来没有想到,有些学生的求学是这样的艰辛。“这些学生条件这样艰苦都能努力学习,我们其他的在校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万鹏飞老师说。未来,学校的回访工作会继续,他们将会考虑让学生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让他们去亲自体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记者:朱芹芹 胡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