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情快讯
“再续前缘”:艺术支教团队几度走进乡村小学助力乡村艺术教育
作者:   来源:    点击数:次   发布时间:2019/12/04

校地合作、乡村艺术支教、浸润美……都能成为这场支教活动的关键词。为加强学校和地区教育资源互助,响应国家美育浸润行动的号召。11月27日,安庆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支教队的志愿者们再次来到罗岭中心学校,这已经是他们的第六次到来。

再续前缘,线上线下共促乡村美育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们精神昂扬,整齐地打着节拍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不仅教授音乐的基本知识,还教他们国歌、红色歌曲以及感恩歌曲,培养他们爱国热情和知恩感恩意识。”小学教育专业2018(3)班的韩笑说,目前我们正在筹建小学合唱团,在学期末进行汇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

与此同时,美术学专业2018(2)班的韩玉正面对着显示屏教授美术课程,屏幕的另一边是来自长征小学、花园小学和林春小学三所村小三、四、五年级的40多个学生。这个特殊的课堂是通过网络连接着的,虽然相隔几公里,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却没有因为距离而减退,反而更加高涨。远程教学是通过网络直播进行教学,“这样一来,附近村小的孩子都能上同样的课了,这种新鲜的教学方式在一个偏远的乡镇学校里能办成功,离不开支教队的助力。”罗岭中心学校智慧课堂负责人、宜秀区政协龙鹏飞委员工作室负责人龙鹏飞说。当天,新疆皮山县桑株镇的三位小学老师也来到罗岭中心学校旁听了“在线课堂”,学习这种特殊的教学方式。

与罗岭中心学校的再度携手,缘起于今年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安庆师范大学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的成员来到当地后发现当地的学生、老师和家长普遍对艺术教育非常感兴趣,但由于地方条件所限,艺术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都相对匮乏,孩子们难以得到优质的教育。面对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的眼神,今年9月份,这群大学生们选择再次组成支教队,深入罗岭送艺下乡。目前,“周三艺术日”已经成为了罗岭中心学校的孩子们最期待的课堂之一。

几度琢磨,只为倾情授“艺”

支教队员们的教学看起来得心应手,成熟自信的背后是支教队成员的精心准备。一份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案、一张张精心制作的课件是他们上好课程的底气,韩玉说,“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怎样做,第一是没有刻意接触过这方面,第二是不知道如何上课才能让小朋友听明白。所以我们每一次上课前都会抽出固定的时间共同备课,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商定教学方案、讨论教学心得,尽量教授更丰富的知识。”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加,支教队的成员们也慢慢摸索出了适合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休息间隙,美术学专业2018(2)班的刘燕在讲台上被团团围住请教问题,“这些孩子太热情了,我每次上课都快把嗓子喊哑了。”刘燕笑着说。虽然课堂看起来没有章法,但刘燕却有她自己的一套,“从认识工具开始,再到了解点线面、黑白灰这些基础知识,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画面,培养起他们的兴趣。”现在,学生的绘画水平普遍提高。“支教队的学生非常认真负责,每次都会主动询问我们课堂教学效果以方便下次改进。这些老师的素质比较高,既有能力,又是真心实意地想要教好学生,特别是线上教学方式,既要有效果,还不能枯燥,确实非常考验志愿者的能力。”龙鹏飞对支教队的教学表示了嘉许。

“支教,我们不来虚的"

“这次支教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正式,我们不只是给他们做辅导,教功课,也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做实际的事。支教,我们不来虚的。”韩笑说到,“好像我们就是罗岭小学的音乐老师、美术老师。”

团队成员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授课,还协助罗岭中心学校开展系列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学习《义勇军进行曲》时,拍摄了“在国旗下唱歌”的视频作为课后作业;在学习《鲁冰花》时,教会了他们用手语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意。本学期的课程结束后,他们还将举办文艺汇演和展演活动,展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后一步,还准备根据学生实际拓展课程类别,增加参与年级与学校,采用社团模式进行授课,扩大美育帮扶的范围。

在教育部关于开展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和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等文件的指引下,今年3月份以来,在校团委的主导下,学校开设了一系列艺术实践俱乐部,学生不仅能亲身参与到艺术学习中,还将所学艺术技能传播发散,为本地区乡村学校提供持续性的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为乡村小学美育均衡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乡村小学美育日常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美育教育。同时,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强化服务社会意识,以公益之心哺人育人,用高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引领社会风尚。

文/邹玲 韦明慧 谢欣 图/王先琛 张俊田

上一条:校团委举办学生骨干礼仪培训
下一条:青春高昂,轻舞飞扬—第十三届舞林大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