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实践
【三下乡】安庆师大学子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以苦励志
作者:   来源:    点击数:次   发布时间:2023/08/18

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大舞台建功立业。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期间,安庆师范大学62支乡村振兴专项暑期社会实践团与有关乡村对接,围绕乡村振兴,开展乡村产业发展助力活动、现代乡村治理参与活动、乡村规划建设献策活动、乡村公共服务志愿活动、农业农村科技支持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挥洒青春风采。

“关关难过关关过”,纵使困难重重,也抵挡不了同学们奔赴火热乡村的炽热的心。车子半路“罢工”,他们就自己扛着行李,用双脚走进山村;语言不通,沟通障碍,他们结合肢体动作,一笔一画绘就蓝图。他们坚信“前路漫漫亦灿灿”,怀揣着满腔热血,勤勤恳恳在小处着手,真真切切用知识和汗水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从“小我”做起,展开志愿服务

做事不惧怕苦、不害怕累,大家的工作一致向群众需求看齐。初入乡村,部分实践团选择投身基层,展开志愿服务,在“自找苦吃”中磨炼意志和品性,做知农爱农兴农的新时代青年。

处理矛盾纠纷,整理图书档案,报表辅助事物,调查群众数据……这些看似日常而琐碎的基层工作,考验着青年师生的政治品质和道德操守。“经过半个多月的社会实践,我深切感受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不易,感受到全体村委会成员为百姓服务的初心和温情,感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和伟大。”坚守舒城县开发区青墩村40多天的实践团成员舒杭宇有感而言。

在辅助处理村寨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舒杭宇所在的实践团通过挨个拨打电话收集改厕农户信息资料,由于部分村民存在抵触情绪,导致工作难以进行。但她们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把艰苦环境、艰巨任务当作磨炼自己的机遇,更加积极耐心地解答回复,一次拨打不通便再打一遍,实在联系不上,就顶着烈日酷暑上门入户收集资料。“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这是所有实践团成员的心声。

用知识之花,筑梦乡村教育

重振乡村,教育先行。面临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现状,各实践团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开展以预防溺水、科学普及、法制宣传等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将贴近生活、有益群众的实用知识送进基层一线。

以青春自我,筑梦乡村振兴,让知识之花,盛开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路上。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实践团成员们另辟蹊径,或是现场教学,或是方言结合,通过 “接地气”的方式,让常识真知牢牢地根植于村民们心中。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习二十大,童心踏征程”教育关爱暑期社会实践团面向乡村儿童开展了特色“五育融合”教育,从“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角度出发,让“小课程”传递“大能量”。

“过去只是听别人讲、看别人说,但是没有亲身感受到乡村的实际状况,没有深切体会‘乡村振兴’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实践出真知,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我们学习到了更真实、更生动、更深刻的知识。”实践团成员李文博表示。

眼见孩子们一点点进步,积累的知识越发牢固,实践团成员们奋力将专业所学运用于教学当中,努力成长为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生力军。

以文化赋能,发展乡土特色

吃苦励志,苦生芳华。实践团成员们选择向更深处扎根,向最末端发力,勇担复兴文化使命。针对乡村本土文化传播困境,他们汲取当地文化特色,跟着村干部一起研学实践,不断完善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在池州市西柏村,有一支由11位当地村民组成的文艺腰鼓队。在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来自安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2位“小老师”与腰鼓队成员们同吃同住,教学相长,亲眼见证了这11只倔强的腰鼓唱响山村。

一人示范,另一个人就观察大伙儿的动作和效果,及时纠正,遇到比较复杂的动作时,小老师们就耐心地反复演示,一对一指导。教学结束后,还经常录制学习视频给腰鼓队阿姨们“开小灶”。教学中,实践团还结合腰鼓表演,创新加入了古典舞步,颇受当地群众喜爱。

“乡土文化是当地民众抹不掉的记忆,是一方水土的根,我很荣幸能参与西柏村腰鼓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希望更多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也期望自己能为此贡献力量。”安庆师范大学赴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丁香镇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张世雄表示。

躬行践履始玉成,行而不辍终致远。通过参加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学校师生走进乡土深处,乐在田间地头,充分发扬“自找苦吃”精神,用敢吃苦、会吃苦、能吃苦的态度服务乡村振兴,展现出师大学子甘于奉献、乐于吃苦、勇于克难、敢于创新的精神面貌。(撰稿:包欣如 摄影:曹佳、舒杭宇等 审核:汪洋)

上一条:【三下乡】深耕基层沃土 安庆师范大学学子用理论宣讲播撒“红色种子”
下一条:【三下乡】安庆师范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歙县调研“新农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