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老宅,已经走过了将近四十个春秋,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巨变。
老宅还是新房子的时候,“她”是光彩照人的,一如爷爷奶奶的青春年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家乡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人都有了土地,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而过上幸福的日子,终于不再像以前一样有一顿没一顿地生活了,尤其对于家里孩子多的家庭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时我爷爷奶奶二十余岁,风华正茂。爷爷作为家里的第三个儿子,带着奶奶从大家庭中分了出来,开始了自力更生。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就是修建自己的房子。听爷爷说,修建房子的整个过程都没有请过人,全凭自己的努力,夫妻二人互帮互助,而爸爸和姑姑就是他们的小助手。每当回忆起那段岁月,爷爷眼里的自豪和喜悦,没有因为岁月流逝而褪色半分。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遇改革开放,成年的姑姑到外赚钱为家里添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稀奇得很。也在这时期,爸爸要结婚了,爷爷奶奶再次将其粉刷了一遍,以新面貌迎接家里的新成员。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到了二十一世纪,我出生了。由于爸爸妈妈都要外出务工,小时候的我常常跟在爷爷奶奶的后面,而老宅也承载了我的童年回忆。夏天,是农活繁忙的季节,酷热难耐的夏日,爷爷奶奶顶着大太阳干活,我就在家看着彩色电视等着他们回来,偶尔在门前的果树上摘果子吃,晚上我在院子里肆意奔跑感受晚风的凉爽,爷爷奶奶就扇着芭蕉扇嘿嘿地对着我笑。白天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总是找点乐子玩,而刷白的墙壁就是我最好的平台,我拿着铅笔任意地在墙上涂鸦,勾勒着属于我的快乐,久而久之,家里的多处墙壁都有我的“大作”,爷爷奶奶每次看见了也会赞叹我的“画功”。
“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如今,小村,冷冷清清;老宅,冷冷清清。
家里的孩子都陆续外出读书,工作,安家,老宅就成了老家。每次回老家,都觉得老宅凄凉,连周围都没了生气。在新房子的衬托下,它显得矮小又衰老,仿佛历尽沧桑的老人,疲倦地坐在暮色里。爷爷奶奶到现在仍然坚持住在老家,不愿意跟着子女到城市居住,他们说,那里永远是他们的家。
弹指一挥间,老宅已经将近四十个年头了,风吹雨打依旧没有击垮它,因为它有爱它的家人守护着。回想过去的岁月,我感慨万千,真的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看今朝,沧海桑田,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日子都越来越好,出行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多的人修起了砖瓦房。
我家的老宅,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记录下了我家的变化,见证了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在爷爷奶奶的心里,老宅是亲人,相依相伴,不离不弃。在我眼里,老宅是一本书,翻开任何一页,都能找到生活的温度。老宅最终没有被拆掉。“她”沉默不语,与我日渐年迈的爷爷奶奶温暖相依。
(撰稿:李欢)